作者:周慧芬

圖1 內湖三軍總醫院候診室.JPG

內湖三軍總醫院候診室

 

最近為了追蹤甲狀腺囊腫,接連兩周的周二上午都到內湖三軍總醫院報到。雖然提前兩周掛號新陳代謝科,還是排到了八十七號,註定要等。當然我也知道,到大醫院候診,時間是不值錢的,必須拿出耐性慢慢等待,實施全民健保以來更是如此。

 

在候診室等待的時間,我不願做低頭族,也不想呆坐枯等,總是到處走走看看,一方面熟悉醫院的環境,一方面也觀察醫護人員、志工、患者、外傭、病患家屬等。看著這些在醫院進出往來的人群,就仿彿是上了一堂人生人性的社會課,見識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態。

 

就以這兩次到三總來說吧,我見到很多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陪伴他們的大多是年齡半百上下的中年女兒,或印傭、菲傭等外勞。那兒子呢?帶著父母推輪椅的兒子真的少之又少,若要算比例,可能十分之一都不到。從這個比例來看,難道女兒才是大多數父母晚年的依靠?

 

台灣早年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現在或許也還是),我不知這些放下工作,帶父母就醫的女兒們,是否曾在「偏心教育」中成長?是否曾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差別待遇,而內心深受傷害?如果是,那這些有孝心的女兒,真的太偉大,太令人敬佩了!

 

而那些受竉、坐享家中資源的兒子們,成年後見到自家姊妹為父母的健康出錢出力,操心煩惱,不知心中做何感想?會感謝嗎?會汗顏嗎?還是從小受竉慣了,便習慣把父母與姊妹的付出視做理所當然?

 

我也好奇,那些一生重兒輕女的父母,到了晚年多病又只有女兒照料時,是否會反省檢討?他們知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造成過多少傷害?他們會不會在臨終前對從小受委屈的孝女,由衷地道謝,或說一聲抱歉,還給女兒一個最後的公道?

 

只是時代不同了,社會風氣也變了,現年七、八十歳的老年人,還有四、五十歳的中年兒女或可期待,但下一代呢?生育率降低,使每個孩子都成為「媽寶」,當這些草莓族、低頭族、遊學打工族長大了,他們願意推輪椅、跑醫院嗎?或許「不啃老」就不錯了吧?如果無心,也不願出力,那收入30K以下的「月光族」,又有多少人請得起外傭呢?

 

所以,現在台灣的中年人,上有高堂,下有新世代的3C兒女,處境大不易,真的應該自求多福了。唯有把自己的健康照顧好,再努力存點養老本,才能好好照料父母,也省得麻煩子女。

 

上個月與兩位老同學聚餐,我們三人分別是「不值錢的次女、三女、五女」,都是差一點就被命名「招弟」,從小受盡委屈,成年後又認命地為父母付出的中年女兒。我們一致公認,五年級這一代是無怨無悔的「末代孝女」,稀有珍貴,就要絕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