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芬
P1)1992年春季「香江名饌美食之旅」,我與澤治帶領讀者在香港太古廣場港島香格里拉五十六樓Petrus餐廳享用法國料理,我負責主持宴會開場。.JPG
1992年春季「香江名饌美食之旅」,我與澤治帶領讀者在香港太古廣場港島香格里拉五十六樓Petrus餐廳享用法國料理,我負責主持宴會開場。

 

1989年台灣第一本專業飲食雜誌《吃在台北》創刊,短期內就引起美食愛好者及餐飲業者的廣大迴響。之後數年,這本雜誌的報導內容與讀者已擴展到兩岸三地,社長兼發行人李澤治便將雜誌更名為《吃在中國》。

1991年我與澤治穩定交往,社務吃重的他力邀我到《吃在中國》助他一臂之力,於是我就在無意間展開了忙碌至極但卻豐富多彩的「雜誌人生」。我到《吃在中國》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籌辦美食活動。那時雜誌發行兩年,已累積了眾多讀者,經常有人來電、來信表示:每期收到雜誌都看到流口水,實在不過癮,希望社方能舉辦一些精緻特別的美食活動,以便讓讀者「跟著吃」。

 

為了回應讀者需求,澤治與我專程前往香港三趟採訪獵食,從中挑選出夠水準的飯店、餐廳,並制定《吃在中國雜誌》專屬菜單,盡心盡力規劃出三天夜四餐的「香江名饌美食之旅」。而後將活動日期、用餐地點、菜單內容、食宿費用等細節刊登在雜誌上,讓有興趣的讀者自由報名。


P2)《吃在台北》雜誌.JPG

《吃在台北》雜誌
P3)《吃在中國》雜誌.JPG

《吃在中國》雜誌

 

1991年十月「香江名饌」第一團順利成行,共有二十一位讀者參加,過程中每一位都吃得大呼過癮,讚歎連連,給予我們最高度的評價。之後,澤治寫下活動花絮在次月雜誌上發表,又再引起更多迴響。不但第一團參加者希望我們再接再厲,繼續辦下去,還有許多錯過第一團的讀者來電表示:因工作太忙無法配合「首發團」深感遺憾,希望本社能儘快舉辦第二團並提前公告,以便預先排開工作,共襄盛舉。

 

就在讀者的熱情支持下,香江名饌美食之旅便成為我們《吃在中國雜誌》春秋兩季的固定活動了。從第二團開始,參加者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多。到了1994年秋季,出團前一個月竟有二百五十多人報名,盛況空前,使我不得不提前截止報名活動,並將已報名者兵分兩路,拆成兩大團分為兩個梯次出發。

 

即便如此,每一團人數仍高達一百二十多人,等於需要六十多間客房;但全香港幾乎沒有五星級飯店可同時提供同房型的客房接待。為了公平合理地安排全體讀者住宿,我便向位於金鐘太古廣場內的兩家頂級飯店〜港麗酒店與港島香格里拉酒店,各訂出三十多間高樓層的景觀豪華房。

 

「香江名饌美食之旅」接連幾年大受歡迎,1995年四月我們便組織了「CC俱樂部」(CC之名來自《吃在中國》Cuisine in China的英文縮寫)。創立CC的宗旨是:每一年舉辦八到十次國內或國外的美食聯誼活動,讓讀者可獲得更豐富多元的美食知識與樂趣。同時我們也以CC之名對公益團體進行捐助,期望拋磚引玉,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從1996年一月起,CC每一場國內餐會都從會員繳交的會費中提撥五千至一萬元進行公益捐款。曾經受捐的單位包括:中華民國重大刑案受害人人權促進會、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南投縣賀伯颱風賑災專戶、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台北市老人基金會、聯合勸募中心……等。

 

當年CC的成立消息與宗旨在《吃在中國》發布後,立刻吸引了數百名舊雨新知直接報名或來電詢問,三百位會員名額很快就額滿了。

 

我們的CC會員來自全台各地各行各業,還有幾位在美國長年定居的傑出台灣移民。成員包括大企業家、高階主管、餐廳老闆、中小企業負責人,以及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但為數最多的還是醫師。CC在醫界大受推崇,是我意料之外的事,沒想到經常勸人「少吃多動」的醫師們,對我們的美食活動如此興趣濃厚。

 

CC三百位會員中,醫師就佔了一百多個名額,他們來自全省各大醫院或自行開設的診所。科別從頭到腳,從內到外,每一科的醫師都不缺。陣容之大,實力之強,足夠開出一家綜合醫院。

 

CC醫師會員眾多,我自然免不了天天要與醫師打交道了。過去我對醫師這個族群一向敬而遠之(參閱本系列《緣起》篇),是CC讓我見識到了許多品格高尚的名醫風範,使我對醫師的觀感從此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